秋节、仲秋节、拜月节、月娘节、月亮节、团圆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其由来和习俗丰富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天象崇拜与帝王祭祀
中秋节的起源与天象崇拜有关,特别是与祭月活动有关。据《礼记》记载,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,即祭月亮,说明早在春秋时代,帝王就已开始祭月、拜月了。后来,这种祭祀活动逐步传到民间。
农业生产与庆㊗️丰收
另一种说法是,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。八月中秋时,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,农民为了庆㊗️丰收以“中秋”这天作为节日。
嫦娥奔月的故事
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来源。相传,后羿射日后,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,交给妻子嫦娥保管。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,趁后羿外出狩猎,*嫦娥交出仙药。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。后羿归来后,只能仰望夜空,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,并摆上香案、放上果品,遥祭嫦娥。
赏月与吃月饼
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两大习俗。赏月习俗自古便有,《礼记》中就记载有“秋暮夕月”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明清时期,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。吃月饼则是中秋节的另一重要习俗,相传始于元代。当时,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,纷纷起义抗元。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。鉴于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,传递消息十分困难。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,命令属下把写着“八月十五夜起义”的纸条包入饼子里面,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,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。
这些习俗和传说共同构成了中秋节丰富的文化内涵,使其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人情味的节日。
返回分页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