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2023/09/28/080709643.jpeg alt=书/}
泰戈尔,这位印度诗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,他的诗集版本简直浩如烟海,不可胜数。《新月集》《飞鸟集》《吉檀迦利》……我猜你家书架上至少有一本!作者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了亚洲第一位诺奖作家。“其状高矍,其鬓灰白,其体从容而尊严,其音和平而甜美,其举动不用矫揉造作。”这是我国史学家陆懋德对泰戈尔外貌的描述。其实泰戈尔不仅仅是诗人,他还是哲学家、社会活动家,他不仅关注文学,还关注民族文化,通过今天我想推荐的这本书不难看出这一特质,这本书就是《我眼里的中国》。
泰戈尔于1924年访问了中国,彼时他已经63岁,身体并不健康,但他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抱持着向往。之所以崇拜中国文化,用诗人的话说,就在于中国的历史向来是物质受制于精神,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,正是诗人非常看重的。在访问中国期间“单就公开的演讲以及较小集会的谈话,至少也有三四十次”,他的谈话多以感性为主,语言诚挚,很能打动人,尤其是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融合、民族文化如何传承、物质与精神世界如何平衡等等的看法,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100年,但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。
感受力,这是一项对诗人来说最重要的“技能”,泰戈尔在谈话中多次提到这种力,对自然的感受力,对人情的感受力。我们如何对抗外部的物质享受?也许就要靠内部的精神力量。我有幸拥有一种对万物保持惊讶的敏感。我们可以通过量化去解读所得到的信息,但是却很难用原子和分子的组合这样的方式来解读快乐和喜悦。造物主缔造世界秩序的时候,似乎特别关注如何给予我们快乐,这表明,在茫茫宇宙中,在超越事物和力量的意义之上,有某种信息会通过神奇的方式触动你的心性。这种触动只可意会,无法分析。我们要感受自己内在永恒的真理,唯有去感受纯粹的爱与善,通过神学家的解释、道德的讨论是办不到的……我对其的一切感受,都是来自想象,而非知识。
至于不同文明如何融合,作为一名印度民族主义者,泰戈尔参与了民族运动,但他拥有自己的见解:?我们不必彼此求同,人类生活的丰富正在这种种的不同。我们期望各家的种族都能保存他们自有的人格,我们不稀罕无灵性的刻板与划一;我们要精神的一贯,那是富有生命的。这本仅100多页的小册子,包含了诗人朴素的信念,对现代文明的忧思,对物质主义的抵抗,对真理的探求……就像一个老年朋友在向你分享他的人生经验,没有说教,没有掉书袋,总之就是非常好读,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受用。
《我眼里的中国》来自“异国的芬芳”丛书,目前出版了22册。这套丛书有点小众,选取的都是外国文学类,从小说到随笔,从诗集到散文,作者则包括果戈里、陀思妥耶夫斯基、托尔斯泰、契诃夫、王尔德、卢梭、拜伦、波德莱尔等等。书籍装帧也很朴素,平装,开本不大,方便随时翻阅、携带。??小图早前收过一些这套书不仅适合成年人阅读,对青少年读者也很有启发性,可以用它作为文学入门读物。经常有朋友表示想读世界名著却读不下去,碍于篇幅过长、人名过于复杂等等原因,可以先读读这套书,因为它篇幅简短,选取的又都是名家名篇,尤其以短篇小说为主,句子简洁明朗,译本选取的多是老一辈文学翻译家,徐志摩、梁遇春、林徽因、耿济之、郁达夫等等。有些书籍还会附上译者序,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,深读作品背后的喻意。
返回分页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