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
护眼
关灯
第1章 初遇
*[欢乐宅子]挥舞锄头挖墙角,建豪宅藏美娇妻
林婳的出生地--安城,是一座静谧的小小城。
  整个市中心的范围,如果画成一个圈,直径不会超过三公里。
  然而,再小的城也有城镇和农村之分。
  林婳的家位于城乡交界处,一个略显尴尬的地段。
  父亲林建国和母亲余秋芳,都是安城人。
  余秋芳在市中心的一家国企旅店里上班,林婳的户口随母亲落户在她的工作单位。
  林婳六岁那年,该上小学了,因为不满足“房户一致”的入学条件,没有学校接收她。
  父母急得团团转,到处拖人找关系。最终交了一笔赞助费,让林婳进了安城市最好的小学--实验小学。
  这所提倡素质教育的小学,是六年制,却要读七年,从学前班到六年级。
  学前班,顾名思义,就是幼小衔接班。跟幼儿园差不多,几个老师带着,做游戏、讲故事、画画,偶尔学写字。
  林婳感觉周围的小朋友犹如混沌之初的宝宝,一个个懵懵懂懂的,有的连话都说不利索。
  第一年是学校的考察期,会根据学生们的个体差异,在正式上小学一年级前,进行分班,以便因材施教。
  虽然林婳也处于似懂非懂、糊里糊涂的年龄,但是她天生敏感地觉察到了自己与其他大部分人的某些不同。
  特定的时代造就特殊的情结。
  快满七岁的林婳,对房子的概念是:住框架结构高楼的,是生活富裕的人;住砖混结构私房的,可能是没什么钱的人。
  她周遭那些住在市区商品房的同学,经常有新衣服穿,零花钱也比较多。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在一些不错的机关事业单位上班,比如:公安局、水电局、城建局、税务局、市医院……属于固定薪水较高的人群,待遇好的还能分到职工房。
  小地方的工作机会不多,能有一份稳定的生活来源,就很难得。
  余秋芳当时在国企的工资并不算低,只是那会的林建国没有正经工作,常年做一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。
  林婳家的房子是父亲林建国找朋友帮忙盖的,属于自建房。
  她家除了住房,还有前后两个院子。
  前院小一点,大概有五十平米,砌了水泥地。主要用来晒太阳、喝茶、养猫养狗;
  后院大一些,约有一百多平米。院墙边并列着几间小瓦屋,屋前有一口手压水井和一个大水池。院子的土壤部分,种了些杂七杂八的花花草草。
  这种私房带院子的住所,在林婳家附近并不稀奇。
  她家所有的亲戚,还有住斜对面的周晓月家,都是这样的环境。而且林婳的大伯家还是三联排的自建房,外婆直接住其中一栋。
  周晓月的父亲周伯仁是邻镇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官,林婳能进市里最好的小学念书,就是找周伯仁牵的线。
  林婳和周晓月同龄,从记事起,两个人就在一起玩,几乎形影不离。周晓月也在实验小学读学前班,只是和林婳不在一个班。
  周晓月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水池,比林婳家的还大。夏天最热的时候,周晓月的妈妈会在池子里蓄满水,两个小女孩就在水里游泳嬉戏。
  学前班结束后的暑假,周晓月被送到她爷爷奶奶家去了。
  余秋芳白天要上班,林建国在外面摆摊,风吹日晒的,没法把女儿带在旁边。
  于是,林婳被父母反锁在了家里。
  母亲多少有点不放心,教女儿煮面、煮粥、炒花饭,做最简单的熟食。
  林婳勉强学会了煮面条,毕竟还小,削个苹果都能把手划道口子。
  余秋芳出门前一再嘱咐林婳,不能擅自使用刀具。她把水果换成了可以剥皮的香蕉和橘子,另外买了些奶粉、泡面等一些方便食品放在厨房。
  林建国不知从哪里弄了两只毛绒绒的小狗,放在客厅角落,陪着林婳。
  林婳一个人在家时,很会自己打发时间。她可以看书、画画、看电视,实在无聊了,就给芭比娃娃换裙子,或者用纸箱和旧衣服给狗狗做个新窝……
  外婆的住处离林婳家很近,时常会来看看她。偶尔母亲值夜班,父亲在外地跑货,都是外婆来陪她睡觉。
  炎炎夏日,隔壁家要做新房子,叮铃哐啷的,旧的院墙被拆倒了,与之毗邻的一堵矮墙露了出来。
  这道墙仅有半米高,是林婳家前院的一面侧墙。可能是林建国砌此段墙的时候,砖不够了,正好有邻居家的院墙紧挨在那挡着,就一直搁置没管。
  附近有一些调皮的小孩,喜欢爬到那截墙上,走来走去,往隔壁没拆完的房子上扔泥巴。
  当他们瞅见旁边的房子里关着个小女孩,顿时来了兴趣,趴在窗户上喊:“喂~喂!”
  林婳听到声音,惊觉有人进了前面院子。她警惕起来,迅速检查所有门窗是否关严,确定没问题后,把两只狗抱在怀里,没有理会外面的人。
  她家的防盗网是那种牢房似的竖直铁栅栏,窗户是老式的实木框边,带把手和栓子。
  卧室里的大窗户都拉上了窗帘,别人是从大门两边有台子的小窗户发现她的。虽然那两扇窗户关着,但没有遮挡物。
  大门上方还有另外四个小窗户,小孩们见林婳不搭理他们,开始叠罗汉,一个接一个摞起来,到最高的一扇半开通风的小窗户上,从铁栅栏间隔里往里面吐口水。
  林婳正打算说她爸爸在房间里睡觉,来吓唬
下页
(第1/2页/2306字)